考试报名信息,太谷教育信息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小升初 > > 小升初知识点 > 内容页

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篇和卷)

2022-12-02 16:42:00小升初知识点访问手机版600

本文有太谷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篇一:[汉书艺文志]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26

  一、字词:  1、在乒乓球比赛中,小明经过12分钟的苦战,终于以11:9扳(bān)回了一局,赢的很不容易啊。  2、稗(bài)官野史这个词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3、很多的海外同胞(bāo)都希望能够看到国庆时举国同庆的场面。  4、这位政客在政乱中纵横捭(bǎi)阖(hé),成立了自己的政党。  5、“快都把湿衣服放在热炕上炮(bāo)干了。”连长看着那个冻得发紫小兵,关切地说。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2、“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二)、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2、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句?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

篇二:[汉书艺文志]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一)

  书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请  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对  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幸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许  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负  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立  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交  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  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篇三:[汉书艺文志]艺文志第十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业(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数。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

篇四:[汉书艺文志]佚文篇

? 【题解】 本篇以汉武帝时发现散佚的儒家经书为话题,叙述了秦汉时期文章的盛衰史。他把儒家经书的存亡说成是文化盛衰的标志,并以此指责秦始皇“燔五经”是“厥辜深重”,颂扬了汉代“诏求亡失”的儒家经书和“经书并修”的崇儒做法。因本文着重谈论朝廷如何用力征求亡佚的文书经籍,故篇名“佚文”。王充以“皆论他事,不颂主上”为理由对先秦诸子的著作加以贬斥,极力推崇那些“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非徒讽古经、续故文”的文人,并说他的《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是“颂上恢国”之作,而他自己则是这样的鸿笔之臣。 【原文】 61·1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得佚《尚书》百篇、《礼》三百、《春秋》三十篇、《论语》二十一篇,

篇五:[汉书艺文志]农桑辑要 典训 农功起本

农桑辑要 典训 农功起本【原文】《周书》③曰:神农④之时,天雨粟⑤,神农遂耕而种之。《白虎通》⑥:“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⑦,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⑧。故谓之‘神农’。”《典语》⑨:“神农尝草别谷,

篇六:[汉书艺文志]扁鹊仓公列传

邱永山 译注【说明】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能使人了解到祖国传统医学在那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医学家们不仅善于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也能使用汤剂、针灸、药酒、药熨、按摩、甚至食疗等各种治疗手段;他们医治的疾病也很广泛,诸如现代医学的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均有涉及。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医学理论的提高,通过他们及其之前的医学家的努力,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已初具规模,人们在努力掌握这种理论以指导医疗实践。他们都主张治疗要从实际病情出发,要精心慎重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对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墨守成规的错误态度。他们也提出了有关疾病预防的一些问题,反映了预防医学也引起了这些有远见的医学家的注意。作者笔下的扁鹊、淳于意,都是既有某些传奇色彩而又深深植根生活实际的艺术形象。传奇色彩使人物个性更生动鲜明;植根生活使他们的言谈举止真切如睹,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性。这种使传奇和写实把握得恰到好处,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的结合,也就使传中的艺术形象神而不诬,奇而不诞,夸张而不失实。这是本文最有特色之处。另外,古医书往往术语叠出,文字也抽象生涩,令人望而却步。此文中所谈,主要是医术,作者却能在平实的叙述中时见波澜陡起,读来也算得晓畅易懂,文章的故事性、通俗性得到一定的提高,于是这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自然会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次,文章的选材也颇具匠心。文中对扁鹊、淳于意的重要生平,尤其是从师经过、医术精妙等,都能娓娓谈来,毫不板滞雷同。同写名医,同写医术,能避免此弊,足见作者选择材料时,趋新避同的价值取向。文章在介绍淳于意时,选写了24条和医案类似的材料,作者却把它们写得段段精采新奇,使人不觉重复冗长,充分显示他医术的超绝精妙,一位令人啧啧赞叹的医学家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出现在人们眼前。扁鹊是渤海郡

篇七:[汉书艺文志]偶感于《孙子兵法》_800字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着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初一:沫忘

篇八:[汉书艺文志]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

太谷教育信息网(www.sxtgedu.net)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