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太谷教育信息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中考 > > 名师指点 > 内容页

中考心理:你给孩子抱持性环境了吗

2020-10-12 09:10:01名师指点访问手机版247

  情境1:一优等生家长
  
  家长:老师,孩子最近情绪不好。
  
  老师:哦,怎么了?
  
  家长:没有考上一中实验班,很自责懊恼,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整天哭哭啼啼,听说上课也萎靡不振。
  
  老师:你的心情如何?
  
  家长:担心!焦虑!害怕ta中考也会这样。
  
  老师:哦。
  
  家长:平时我很少与ta沟通,只是告诉ta要勇敢,现在碰到一点挫折很正常。仔细一想之前的考试,孩子也会焦虑,我就教育ta不要太紧张,有时还问ta“你是不是得了考试焦虑症啊,还是强迫症啊?”
  
  老师:"症”不是随便得的,也不能轻易贴标签哦。先不说孩子,觉察一下你自己的情绪如何呢?
  
  家长:也是,我好像比孩子更焦虑哦!我自己害怕不敢承认,还去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找证据。
  
  情境2:一中边缘生家长
  
  家长:老师,孩子这次月考没有一科成绩是像样的!!!
  
  老师:哦,这样啊。
  
  家长:你看下英语更是一塌糊涂!这个成绩怎么上一中?!
  
  老师:你一定很着急吧,先了解一下排名哦,会不会其实是进步的呢?
  
  家长:(过了一天)名次真的是进步的哦!
  
  老师:对啊。
  
  家长:我真是着急啊!什么事都放下了为了ta。
  
  老师:真是不容易啊,不过您试着想一想,如果是你面对这个边缘的成绩,你期望父母怎么对你呢?父母怎么做是你需要的有力量的?
  
  家长:(沉思)是啊,如果着急有用,如果说教指责有用,就不至于现在这样了。搞得我们亲子关系也不好,其实孩子比我们父母更痛苦,没有人不想实现自己的目标。ta应该需要的是一个平和的父母,永远都爱ta的爸爸妈妈。
  
  这样的情形有很多,试问:这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他们是否hold住了自己的情绪?是否hold住了孩子的情绪?还是火上浇油?亲子之间的情绪胶着在了一起。这样,孩子不但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要负担父母的情绪。
  
  24日那天给没有考上一中实验班的66名学生上了《谁是最后的赢家》的心理辅导课,发现很多孩子真的是力量感不足,担心害怕自责,缺少勇气面对“失败”。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些“工作”了,还有那些一直在努力的边缘生、目前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们,不论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与无条件的爱。今天分享“抱持性环境”:
  
  抱持holding:
  
  定义为“就是在孩子的发展的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我们应该尽量给孩子抱持性的环境。这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1)给孩子穿大鞋(而不是穿小鞋),让他尽可能多的在家里不被评论,尽量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笨、乖与不乖、懒惰等);
  
  (2)让他自己去搞定,自己搞不定的时候,给予他帮助。
  
  我在听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讲到“抱持性环境”的一个例子:
  
  当一个孩子坐在父亲肩膀上说:爸爸,我是世界之王 !爸爸也说:是的,你是世界之王。这是给孩子以肯定的支持。随后,他们一起去坐飞机,当飞机起飞的时候,孩子被吓得屁滚尿流。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父亲会趁火打劫,嘲笑孩子说:你看,你刚刚还说你是世界之王,可是连坐个飞机都不行,你还是算了吧,还是做小商小贩吧。(你会趁火打劫吗?)
  
  真正伟大的父亲会这样做:把孩子抱在怀里,跟孩子说:别怕,爸爸在这里。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不会不敢显示自己的弱小,因为有更强大的人在支持他,也不会为恐惧而感到羞耻。(你会是伟大的父母吗?)

  
  总之在陪伴孩子参加中考的这段时间,第一父母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你是“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孩子本身,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讲,孩子有焦虑情绪,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深层可能会有“如果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要我了”的声音在干扰他。
  
  第二,家长先hold住自己的情绪,还要hold住孩子的情绪。眼睛别只盯着孩子说的“目标”,一有“行为的懈怠”等风吹草动就“冷嘲热讽”。
  
  分享一篇心理专家武志红的文章:《你是否允许孩子的这份能量自由流动?》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这取决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进另一个人心里。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而这个人,最初一般都是妈妈。这一点能实现,需要妈妈心中住着孩子,并因而能持续稳定地给予孩子爱。
  
  具体则是,作为养育者,父母去做一个好的容器,能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与不同看法。也即,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和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出现时,理解并接纳它们的存在,并让它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表达、流动。
  
  容器,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术语。他说,好的心理医生,能做一个好的容器,给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与想法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好的父母对孩子亦如此。

   怎么可以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他可以做自己。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抱持性空间里,他有空间可以观察自己,也有空间观察别人,因而可以变得更从容。
  
  相反,若没有抱持性空间,而是活在绞杀中,那么,一个人就会时刻紧张地去处理事情,他没有空间做观察。并且,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小事没处理好,而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既会导致他绞杀自己,也容易导致他去绞杀别人。
  
  我有多名来访者,他们形容说,一直感觉走在钢丝绳上或悬崖上,下面就近乎是刀山火海。他们必须调动一切精力去应对哪怕在别人看来很小的挑战,因很小的挑战都可以让他们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会从钢丝绳或悬崖上跌落,而跌落就近乎于死亡。
  
  这样的感觉之下,他们不可能有容人之量,最多就是貌似好脾气而忍着。但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和排斥也会非常严重。
  
  这多名来访者,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咨询后,他们突然可以观察自己和别人了,那时他们会形容说,自己终于从钢丝绳上下来了,不再担心掉下悬崖,于是有了一个从容的空间。随即,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容人之量,对自己和别人都多了一些宽容。
  
  一位男性来访者,本有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感觉处于崩溃边缘。他的抑郁情绪,即来自于和周边的人的种种心理绞杀。别人随便一句话,都可以对他构成巨大压力,于是他随时都可能被别人绞杀。相应的,他也总在绞杀别人,特别是身边的亲人,他对他们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要求,而且他们必须得按他的来,否则他就会有巨大的愤怒出来。这种彼此绞杀,带给他强烈的负面情绪。
  
  一次,他讲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妈妈给他提了一个不够合理的要求。过去这种要求会让他暴怒,而这次,他很平静地驳回了妈妈的要求,并请求妈妈理解他的处境,他详细讲了自己的处境,最后希望妈妈能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事。妈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讲到这件事,他泪如雨下。当他发现,他的声音能传到妈妈那儿,并能发挥效果呢,这种感觉是如此治好。并且,这种感觉,在他过去的人生中,太缺太缺了。
  
  但是,他也纳闷,为什么,以前,他做不到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并平静地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恳请。这样的事,发到几个月前,他会不可遏制的愤怒。
  
  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意味着,他对妈妈的要求有了容纳空间,而他能平静的向妈妈提出要求,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声音也有了容纳空间。有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容纳空间后,就不必那么急了。
  
  这个空间从哪里来?我的理解是,应是咨询的作用,他在我这里体验到了被容纳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再被确认,逐渐在他心里生效,现在他也可以把这种被容纳的感觉,传递给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