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太谷教育信息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高考 > > 复习指导 > 内容页

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异同 有何相似性与差异性

2023-05-22 19:25:13复习指导访问手机版272

太谷教育信息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高考志愿、大学报名入口、成绩查询、志愿填报、高考复习等相关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

1.教育对象

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但孔子具有君重民轻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人人都需要获得知识,那是神所赋予的。

2.教育内容

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

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

3.教学手段

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差异性:

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偏感悟与重逻辑

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4.尚贤与爱智

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

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

WWW.sXtgedu.NET太谷教育信息网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