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名信息,太谷教育信息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考试 > > 资格证类 > 内容页

2021年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

2021-05-21 02:09:26资格证类访问手机版238

  2021年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

  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年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裨益!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知识点一: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本质

  财政,又称国家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又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

  1.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财政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和分配目的的不同。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分配主体是指分配的决定者。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因为:

  ①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国家决定着财政的存在、发展和分配范围。非国家为主体的分配都不属于财政分配。②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地位。国家是财政分配活动的决定者和组织者,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规模,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都决定于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⑧财政分配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利,有法律规定做保证,因而财政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2财政是以社会产品为客体的分配。分配客体是指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是真正能纳入财政分配的只是社会产品的一部分。从财政分配的价值形态看,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M,由此构成财政资金的主要内容。在特定情况下,财政分配也包括一部分劳动报酬V和一部分补偿基金C.

  3财政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共同需要为目的的分配。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在现代社会,国家利益于社会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国家职能之所在。因此,财政分配的目的除了保证国家执行其统治职能的需要外,还包括满足公共设施建设、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2.财政的本质

  任何财政体现的都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与国家的关系决定了财政的本质。

  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财政是与国家一同发展的,财政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性质不同,财政性质不同,体现的分配关系也不同。

  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职能在发展,财政分配的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

  我国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需要并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通过集中性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

  知识点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说来,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当投资率保持在积累率允许的限度内时,投资的增长将促进经济的正常增长;当投资率的增长超过积累率的限度时,就会导致投资品供应短缺,投资周期延长,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减缓,进而导致整个投资效益下降,最终实际经济增长率也会下降。因此,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率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社会总需求水平小于社会的总产出,这样一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当消费需求过旺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会超过社会总产出水平,导致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快增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会制约经济增长。

  4资源供给。经济增长过程是将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投入生产的过程。经济增长需要使用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各种资源。当资源被过度利用时,经济将超高速增长;当资源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率将降得很低。因此,资源的供给适度与否,就成为经济是否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5技术变化的状况。技术变化是导致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技术倒退的时候,经济会因此而陷入衰退之中。

  6经济体制的变动。经济体制的变动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深远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使得投资需求总是大大超出积累水平的限制,从而使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产出水平,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经常处于过热的状态。当这种经济过热状态被人为抑制时,实际经济运行又往往陷入衰退。所以,经济波动由于计划体制和人为的原因往往要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严重得多。

  7心理预期的变化。心理预期的不稳定性会影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引起经济的波动。

  知识点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

  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

  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第一,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能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基本前提。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

  第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整合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不仅要对低水平的、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坚决进行压缩,还要加快发展短缺的、技术含量高的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还要对地区和城乡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当前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为此,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企业必须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

  第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包含着生产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经营者、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员,是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有条件地扩大招生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人力资本,加强和发展职业培训,建立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经营者与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